對于傳統的商業銀行而言,站在不同的視角,互聯網金融可能是挑戰,也可能是機遇。雖然沒有趕上第一波浪潮,但看清了方向的傳統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利用自身資源、信息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后發追趕。
日前,《經濟參考報》記者隨銀監部門在廣東、深圳調研時看到,傳統銀行業在網點轉型、產品開發、風險控制和業務模式調整等方面積極引入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思維,開始顯露出后發優勢。而天生互聯網基因的微眾銀行則低調地表示,“只是傳統銀行的‘補充者’,絕非市場的‘攪局者’。”
在傳統銀行看來,互聯網金融并非顛覆,更像是“鯰魚”,刺激大象起舞。在他們眼中,銀行業絕非“夕陽”,互聯網化將帶來又一輪變革。
互聯網金融:是挑戰還是融合
“目前,銀行業面臨四大問題:首先是經濟下行,不良回升;第二是新資本協議框架下,資本約束進一步強化;第三是利率市場化的沖擊,銀行利差不斷收窄;第四是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改變了客戶與銀行的互動和業務模式。”在廣發銀行行長利明獻看來,傳統銀行業并非所謂的“夕陽產業”。隨著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傳統銀行通過優化業務結構、加快數據挖掘、引入互聯網思維,逐步實現了自身的轉型升級。
在面對互聯網金融是否在調整傳統銀行的問題時,平安銀行行長邵平表示,互聯網金融固然帶來了新的競爭,但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融合與創新。邵平認為,互聯網技術在以下四個領域推動了傳統銀行業的創新和變革:一是夯實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技術推動銀行革新支付清算手段,升級客戶管理、客戶服務和運營管理模式,重構風險評估體系,使金融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二是拓寬服務渠道。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正在推動銀行“以客戶為中心”,創建多元服務渠道:物理網點與電子渠道并存,近場服務與遠程服務并進,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融合,社交場景與生活場景交互。三是創新產品體系。四是轉變商業模式。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催生了銀行在獲客模式、風險管控、客戶服務方面的變革,推動著銀行打造整合資源、攝合交易、批量獲客的經營平臺。
螞蟻金融集團首席戰略官陳龍同樣坦言,互聯網金融不可能顛覆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是互補的關系,金融機構核心的競爭力,包括甄別風險定價的能力,長期積累出來的信譽,處理復雜交易的能力,所做的是“大”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前段渠道上,它可以通過渠道更容易獲得客戶,為長尾用戶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金融互聯網化 傳統銀行再轉型
但是,不懼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并不意味著可以拒絕改變。現實情況是,在經歷了余額寶、P2P、微信支付等一系列沖擊后,傳統銀行看清方向,在包括網點轉型、產品開發、風險控制和業務模式等方面正在后發追趕。
“互聯網對零售金融的作用非常大,具有明顯的長尾效應,網銀交易對傳統銀行業務的替代率已達90%。”招行零售銀行部小微企業業務負責人公立表示。
廣發銀行首席信貸官林亞臣判斷,未來的主流銀行還是傳統銀行嫁接新的科技,就是O2O的模式,互聯網銀行只是對銀行業的補充。互聯網+傳統銀行,可以幫助銀行削減運營成本,推進網點轉型。網點轉型根據客戶分群,年輕的客戶、做簡單產品的客戶向網上線上轉,高凈值客戶還是需要線下機構提供差異化服務。
網點轉型目前正是廣深兩地金融機構推進的重點工作。建行的智慧銀行試點即從深圳開始,平安銀行也在深圳開設了智能銀行旗艦店。與傳統銀行網點相比,智能型網點更注重客戶體驗,對業務流程也進行了再造。具體來說,客戶可在網點自助了解銀行產品、辦理業務,同時,在流程方面也由人工向智能方向發展,鋪設了智能設備、VTM(遠程視頻柜員機)等。
建行深圳產品創新與管理部副總經理顏培杰介紹,銀行現在靠網點鋪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傳統銀行也要保持傳統銀行的優勢,該行推出的智慧銀行就是產品創新轉移的陣地,一個展示平臺,通過大數據實現了O2O的設計理念。
據建行相關人員介紹,早在2013年,建行就設立了產品創新實驗室,專門研究未來銀行的創新趨勢,并于2013年下半年建成了國內首家真正實現后臺集成和業務集約的深圳前海智慧銀行。至今年1月28日,加之前期在深圳率先投入使用的前海智慧銀行,該行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長春、南京、沈陽、濟南、重慶、鄭州、廈門等12座城市部署的智慧銀行全部正式開業。
網點轉型只是一部分,互聯網思維同樣被運用在不少銀行的產品開發之上。招商銀行推出的“閃電貸”就是其中一例。“這款產品就是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風控應用而設計的。”公立告訴記者,其特點是,客戶不需要提交任何資料,只要符合申請資格,就可在手機銀行客戶端直接操作,60秒資金即可到賬。
平安銀行則借助互聯網技術來推進O2O服務。平安銀行公司網絡金融事業部副總裁梁超杰介紹,平安銀行通過旗下“橙e網”與一達通、用友、金蝶等一系列平臺的對接,將對方平臺上數十萬的小企業客戶納入平安銀行的金融服務范圍;而橙e網與海爾的B2B電商平臺、日日順物流平臺的對接,則可根據交易數據對下游分銷商給予適當授信,一旦分銷商與海爾達成交易,平安銀行則以“T+0”的速度將貨款支付給海爾,有效解決了制造業核心廠商的貨款回流問題,平安銀行的貸款業務也借此擴大。“我們通過對各類信息源的整合,實現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主動營銷,依托‘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從海量信息中挖掘有效的客戶和商機,同時識別出風險。”
在后臺的風控方面,傳統銀行更是看到了大數據的無限潛力。“廣發銀行充分認識到數據應用在客戶維護、營銷推廣、風險管理中的核心價值和戰略意義,及早布局了數據管理體系,以進一步支撐和推進小微、消費和網絡金融等戰略重點。”利明獻介紹,大數據已應用于廣發銀行小企業目標客群定位、客戶準入、額度核定、定價及貸后風險監測,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時刻了解小企業客戶的運行情況,為銀行的各類差異化產品及金融服務提供決策支持。
對于致力打造“中國最高效的中小企業銀行”的利明獻而言,大數據的導入無疑是增加了一道風險防火墻。數據顯示,2014年,廣發銀行將超過80%的對公信貸額度用于小微企業。2014年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765.87億元,較年初新增398億元。小企業貸款不良率控制在0.8%內,不良余額和不良率“雙降”。
不可否認,這些創新也得益于監管容忍度的不斷提高。深圳銀監局副局長陳飛鴻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深圳銀監局成立了一個金融創新委員會,確定了“推動良好創新、提升銀行核心競爭力、促進金融穩定和金融創新共同發展”的創新目標,以及“鼓勵創新、適當容錯、堅守底線、聯動監管”的創新監管原則;移動互聯時代對傳統銀行既是挑戰也是改革創新的契機,深圳鼓勵有真實需求、風險可控、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微眾銀行:低調的“補充者”?
在廣東深圳的調研過程中,微眾銀行被視為觀察互聯網和傳統銀行融合的最佳樣本。在馬化騰的互聯網基因中,嫁接上曹彤的傳統金融經驗,是顛覆還是“鯰魚”?或許正如曹彤所言,微眾銀行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并非直接競爭的關系,更像是金融市場上的一個補充者。“由于微眾銀行的特殊定位,在組織架構設置方面更傾向‘小而美’,非‘大而全’。”他說。
“普惠金融為目標,個存小貸為特色,數據為抓手,同業合作為依托”——微眾銀行總部辦公區的標語簡潔明了。據介紹,微眾銀行定位于服務城市年輕客戶群、都市藍領和微型企業,零售是其核心業務。微眾銀行將根據不同的線上消費應用場景,采用預篩選的形式,針對相應客群推出信用、支付及理財類產品。
“現有銀行系統中,小微企業、普惠客戶是每一家銀行都想做、都在做的業務,我們更像是一個補充者。” 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微眾銀行行長曹彤反復強調,微眾銀行將以同業合作為依托,“微眾銀行不會做傳統銀行的攪局者,它將是金融服務的補充者,會構建一個開放、合作、共贏的平臺。”他認為,現有銀行轉型已是必然,網絡銀行的出現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待所有銀行都轉型成為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又與同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我們的使命也完成了”。
由于微眾銀行定位于“個存小貸”。一位微眾銀行高管表示,單一目標客戶的存款不會太多,但寄望于用戶量大一些。
“互聯網企業的客戶體驗遠遠好過我們,如果價格方面更加優惠,自然能夠拉走不少存量客戶。而且,互聯網不僅有長尾效應,在年輕人中的黏性也很高。背靠5億微信賬戶的微眾銀行,無疑能夠通過技術變革、渠道優勢和客戶黏性贏得足夠的空間,其又是否僅僅甘做‘補充者’呢?”一位股份制銀行的人士說。《經濟參考報》
本文網址:http://www.365anquan.com.cn/Newsview.asp?id=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