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安財經觀察:“資管新規”發布已滿一年時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銀行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進程不斷加快,權益類FOF型理財產品也成為商業銀行發力的重點。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華夏銀行近日宣布擬于8月中下旬推出首款權益類FOF型理財產品,而工商銀行、平安銀行也早已率先布局扛起資產配置大旗推出FOF型理財產品。未來,權益類資產的投資管理能力,將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差異化競爭的主戰場之一。但資產配置框架體系有待完善、產品設計經驗不足仍是商業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
FOF型理財產品成“新寵”
隨著科創板開市交易,今年國內資本市場的改革大戲進入了新高潮。受益于股票資產已具備較好的配置價值,不少銀行也追趕潮流扛起資產配置大旗,布局FOF型理財產品。北京商報記者獲悉,華夏銀行近日宣布擬于8月中下旬推出首款權益類FOF型理財產品,以公募股票及混合型基金為主要投向。在產品選擇上,以滬深300指數作為主要業績基準。
據了解,華夏銀行推出的首款權益類FOF型理財產品采用理財產品直投,或通過其他資管計劃間接投資一攬子股票型及偏股混合型公募基金的架構,股票資產比例不低于80%。不超過20%的資金將用于流動性及固定收益資產的投資。
事實上,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長期以來著重于固定收益類產品,而對權益類投資布局較少。對于此時推出權益類FOF型理財產品的原因,華夏銀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理財長期以來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客戶如有股票投資需求只能通過基金等其他資產管理產品實現。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為銀行推出具有一定波動性的權益類產品提供了條件,推出權益類產品是做好客戶理財服務的必要措施。
2019年國內股票市場演繹了顯著的普漲行情,截至8月14日,年初至今上證指數上漲17.77%,滬深300上漲27.58%,創業板指數上漲16.98%。在資本市場普漲的情況下,銀行權益配置比例漸進式提升,除了華夏銀行外,工商銀行、平安銀行也早已扛起資產配置大旗推出FOF型理財產品。
據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已經推出三款FOF型理財產品,其中兩款名為“鑫穩利”鑫智合——全天候多資產FOF類型為固定收益類開放凈值型產品,另有一款“全鑫權益”智合全天候多資產FOF類型為平衡型混合類開放凈值型產品。股份行中平安銀行也推出了名為“陽光私募FOF(開放凈值型)”系列人民幣理財產品。
短期內資金不會大舉入市
這并不是銀行資金入市的首次嘗試,打新股類理財產品曾在2007-2008年一年的時間里迎來了一波發行熱潮,但2008年金融危機后,隨著IPO的暫停,打新產品逐漸淡出了投資人的視野。
隨著資管新規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銀行理財資金也再度迎來入市良機。據了解,此前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制度允許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但規定公募理財產品只能投資貨幣型和債券型基金。
2018年9月,《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明確,銀行內設部門型公募理財可通過投資公募基金間接投資股票;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后,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或者通過其他方式間接投資股票。同時,“理財新規”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理財產品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可以不再穿透至底層資產,這一點大大超出了市場預期。
2019年7月22日,隨著科創板的鳴鑼開市,銀行理財再次搶灘科創板推出打新產品,傍身科創板的“熱搜體質”,銀行理財資金能否大舉入市也成為了投資者備受關注的焦點。
“鑒于此,各家銀行都積極創新發展FOF理財產品,完善自身的產品線,更好地滿足不同風險偏好客群的投資需求。”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表示。
普益標準研究員于康也同樣認為,此時銀行推出權益類FOF理財產品或出于三方面考量因素:一是銀行資管機構看好國內權益市場的中長期投資機會;二是優化產品線布局,豐富投資者多樣化資產配置工具的選擇;再者,通過FOF管理模式的經驗積累,為進一步提升權益市場的主動管理能力打下基礎。
雖然并未正式成立理財子公司,但商業銀行也可進行相應的權益類理財產品布局。華夏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稱,在理財子公司成立前,全部公募理財產品如投資股票資產都將通過公募基金間接實現。在理財子公司成立后,將根據監管要求及子公司業務布局,逐步開展股票直投或其他專戶形式的投資。
在殷燕敏看來,銀行理財的主要客群多是穩健型投資者,對于風險承受度相對較低,因此,銀行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設計上也主要以固收類資產投資為主,盡管銀行可以通過權益類FOF或者直接進入股票市場,但是銀行的客群決定了銀行的產品風格,短期內不論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是銀行理財子公司重點都還是在固收類產品,因此不會有大量銀行理財資金涌入股市。
資產配置框架有待完善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權益類資產的投資管理能力,將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差異化競爭的主戰場之一。但從現有的情況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仍在完善過程當中,還尚未建設起優秀的投研團隊,資產配置框架有待欠缺。
從當前理財產品的主要配置方向來看,債券等標準化資產仍是主流。今年3月,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8年)》顯示,新發行理財產品仍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
從具體配置來看,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余額占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65.7%。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 53.35%。國債、地方政府債、央票、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和政策性金融債占非保本理財投資資產余額的 8.29%;商業性金融債、同業存單、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和外國債券占非保本理財投資資產余額的45.06%。
從產品風險等級來看,2018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98.45萬億元,占比為83.37%;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0.2萬億元,占比為0.17%。
分析人士認為,無論從目前理財產品主要資產配置情況抑或風險等級來看,權益類理財產品的推出和大眾接受度都需要一段時間培養。
于康進一步指出,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較低,而權益市場的凈值波動相對較大,多數投資者對股市還是持謹慎態度;另一方面,銀行在固收資產投資領域具有一定優勢,短期內,以固收為主的資產配置狀況不會發生根本性轉變。目前,銀行FOF大類資產配置的框架體系有待完善,包括資產選擇、資產配權以及組合構建;產品設計經驗不足,FOF產品在設計、管理和風險控制等方面與銀行傳統理財有著很大區別,需要銀行逐步攻堅和完善;另外,FOF投資的是基金產品,基金本身要收取一定管理費和手續費,相比主動管理的權益產品,FOF面臨雙重收費問題,有待于銀行協調投資者與各管理人之間的利益關系。
殷燕敏也強調,除了少數投研實力較強的大行提前儲備了相關的權益類投研人員外,多數中小型銀行在權益類資產方面的投研實力還是相對較弱的,相關的人員儲備也不足,未來,銀行或許會加強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合作,補充自己在權益類資產方面的短板。(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