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安財經觀察:銀保監會日前發布的23號文將理財業務列為2019年銀行機構“鞏固治亂象成果促進合規建設”工作要點之一,強調理財業務新產品發行和老產品整改問題,確保資管新規過渡期間的理財業務轉型平穩推進。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了解到,在資管新規要求下,銀行在售理財產品已現明顯變化,多家銀行客戶經理會優先推薦凈值型理財產品,并多次提醒投資者“理財不保本”需謹慎購買。專家表示,當前銀行理財凈值化理財轉型逐步提速,目前新發行的凈值型產品中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仍占主導地位,投資者對凈值化的接受仍需一段時間。
優先推薦凈值型產品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多家客戶經理會優先推薦凈值型理財產品,并向客戶介紹產品投向、警示相關風險。北京西城區某股份行客戶經理介紹,該行部分凈值化產品有20%-30%會投到權益市場,所以收益會有一些波動。目前針對7天之內新開戶的新客專屬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在4.5%左右,其余產品在4.1%-4.3%之間。
另一家股份行客戶經理推薦的一款凈值型理財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在3%-5%之間,主要投向固定收益類資產,其中可投40%左右的非標類項目資產,以期獲得更高收益,另外還可投0-20%的權益類資產。“我們這款產品的資產投向可以靈活調整,目前股市震蕩,所以投向權益類的比例非常少。”
從收益率看,融360數據顯示,4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跌至4.26%,環比下降5個基點,創26個月來新低。
融360分析師楊慧敏認為,預計短期內銀行理財收益率仍將保持低位。市場流動性持續寬松,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加之銀行理財轉型壓力,銀行理財收益率走高的可能性不大。
老產品退出倒計時
銀保監會23號文點出諸多理財業務亂象,包括發行的新產品存在風險隔離不到位、池化運作、相互調節收益、剛性兌付、投向限制性領域、違背投資者適當性原則或違規銷售等問題;老產品發行規模違規突破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等。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部分銀行仍有一些少量固定收益類產品在售。“老產品發行額度非常少,我們也會提醒客戶,未來額度只會越來越少。但不少客戶都傾向于先看保本保息的老產品。”一位客戶經理稱。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投資者對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觀念短期難以逆轉,資管新規過渡期內保本理財需求仍在,但結構上明顯向凈值型產品傾斜。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2018年銀行發行的保本理財中,封閉式和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量同比分別下降31.76%和1.39%,凈值型產品則上升526.39%。2019年4月全國銀行理財市場凈值產品存續量為7013款,環比增加768款。從凈值轉型程度指數來看,4月全國凈值轉型程度指數為5.03點,環比上升0.36點,較去年同期上升3.83點。
“銀行理財凈值化理財轉型正逐步提速。”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表示,從銀行結構來看,國有行、股份行和大型城商行是轉型中的主要力量。在凈值化轉型過程中,多數銀行在合并同質化產品、探索以開放式產品為主導的產品體系;降低比較基準業務、提高客戶超額收益分成;提升投資價值管理能力,推行凈值化等方面進行了突破。
投資者教育亟待加強
記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目前不少投資者對凈值型理財產品尚有疑慮。一位投資者表示:“我的投資風格比較穩健,凈值型理財有虧本的可能,還是想保證錢萬無一失。”
業內人士認為,受限于管理能力、系統建設等因素,銀行理財凈值化將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加強投資者教育不可少。
普益標準研究員余新月認為,當前銀行投資經驗主要集中于債券、非標等固收類資產,未來凈值型理財的研發將仍以固收類產品為主,以底層投資資產范圍的擴充來支持產品體系的豐富度。對于缺少凈值波動管理經驗的銀行,過渡期內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現金管理型產品將成為凈值化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在投資者教育方面,余新月表示,未來銀行可從客戶經理專業知識和營銷技能培訓、凈值型產品營銷考核體制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客戶經理在加強自身對凈值型產品認知的基礎上,應主動幫助客戶了解產品及其投資需求,引導客戶嘗試購買低風險等級的凈值型產品,逐漸樹立風險自擔的投資理念,同時做到投資適當性管理。(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