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安財經觀察:在以往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是主角,但隨著今年打破剛兌、資金池、期限錯配的監管要求,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和凈值型產品開始逐漸成為主流的銀行理財產品。一旦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意味著剛兌真正被打破,銀行理財回歸到‘代客理財,風險自負’的本質上。伯安投資咨詢公司理財規劃師提醒大家:一是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一定要看產品的性質,如果是開放理財產品,需要關注產品的凈值波動,不要以為銀行理財產品都是保本保息,有些產品是不保本息;二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性價比越來越低,合理配置銀行產品不要過度依賴,把資金全部壓在銀行理財產品上,以防資金受損得不償失。
最近,有個朋友讓菜導推薦P2P平臺,菜導感到很驚訝,因為這個朋友之前只買銀行理財。一問,原來是那家銀行理財產品變少了很多,以前購買的同業理財產品也沒有了,而年化收益也就4.5%。所以,這位朋友就打算另謀出路。
菜導也去了解了一下,這家銀行以前在業內叫做“同業之王”,同業理財產品也就是代銷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非常大,但是目前這樣的產品都沒有了,只剩下自家產品,收益率也確實一般。
菜導不得不感慨一下,銀監會對銀行理財的監管政策發威了,開始影響大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
01
銀行理財產品大縮水
先來看一組數據:
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規模環比增速降至2.92%,增速較上季度下滑1.55個百分點;
今年4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數量相比3月減少了8215只,環比銳減15%;
城商行、國有銀行、農村金融機構、股份制銀行、外資行等各類銀行發行理財數量全線減少,其中農業銀行降幅達到48%。
這就難怪菜導的那位朋友感覺銀行理財產品變少了,因為所有的銀行都在收縮理財產品規模。
02
同業理財熄火了
繼續深挖的話,就會發現,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銳減的主要原因在于:同業理財大幅度減少。
什么是同業理財呢?其實,菜導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銀行理財沒你想象的那么安全,只是你不知道!》中就說過,銀行做大理財業務主要靠兩招:一個叫同業理財,一個叫委外業務。
同業理財本質類似同業拆借。舉個例子,A銀行購買B銀行理財產品,該理財產品投向C資管公司的資管產品,這個產品可能又購買了D公司的基金產品。
同業理財的好處是,成本低資金量大,獲取批量資金自然比零售資金來得快,有助銀行理財短期沖量。所以,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都依靠同業理財來做大理財業務規模。
但是,同業理財的壞處是加長了資金鏈,在中間各環節出現期限錯配和加杠桿,容易導致系統性風險;對于投資者而言,也難以看清楚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同樣風險較大。
今年以來,銀監會針對銀行理財屢出重拳,而同業業務是本輪密集監管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家銀行都在壓縮同業理財業務。
而在銀行理財產品結構中,同業理財占比較大,大概在20%到30%,一些中小銀行的占比可能遠超過這個數字。
所以,同業理財一熄火,銀行理財規模自然就縮水了。
03
銀行理財霸主地位動搖
在各類理財產品規模中,銀行理財近30萬億,獨占鰲頭。
但在今年強監管的輪番沖擊下,這個霸主位子可沒以前那么好坐了,雖然短期內其他理財產品難以形成沖擊之勢,但是一些信號的出現,已經表明銀行理財的危機來臨了。
近期,銀行開始瞄準新客戶市場,紛紛推出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客戶的“新客理財”,有的機構甚至推出10%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新產品。
什么意思?菜導以前只知道投P2P有新手標,沒想到銀行也開始發“新手標”了。
這也說明,在同業理財走不下去之后,銀行不得不改變風向,開始大力拓展個人理財業務。說白了,銀行開始降低身段,要和其他理財機構特別是互金平臺搶客戶了。
更大的變化,還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的變化。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凈值型產品。
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就是可以在一定周期或者指定的日期里進行贖回操作,資金的流動性比封閉式要靈活;凈值型產品與開放式基金類似,沒有預期收益,沒有投資期限。
在以往,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是主角,但隨著今年打破剛兌、資金池、期限錯配的監管要求,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和凈值型產品開始逐漸成為主流的銀行理財產品。
一旦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意味著剛兌真正被打破,銀行理財回歸到“代客理財,風險自負”的本質。
到了那時候,銀行不得不與其他投資機構同臺競技,能不能留住客戶就要看銀行自身投資能力如何。
04
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的地方
對于購買銀行理財,我這在里也給大家幾個建議。
一是銀行理財的性價比將會越來越低,合理配置不要過度重倉。
二是購買銀行理財,要看清楚產品性質,如果是開放式理財產品,需要實時關注產品的凈值波動,不要總以為保本保息。
三是小的城商行、村鎮銀行的理財產品要小心,銀行破產不是不可能,不要以為錢在銀行就高枕無憂。
山雨欲來風滿樓,今年銀行理財的日子注定不會好過,產品規模必然會進一步收縮,有配置需求的話不妨早做準備,同時注意以上三點建議。(東方財富網)
本文網址:http://www.365anquan.com.cn/Newsview.asp?id=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