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制圖
目前一些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存在一些錯誤觀念,比如盲目從眾心理、注重短期收益、不看條款聽信他人等。理財產品的復雜性要求投資者必須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理財知識,弄清楚相關條款,以免事后追悔莫及。
跟風從眾 盲目購買
目前,投資者的理財知識匱乏,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面對市場上紛繁復雜的理財產品,以及多種購買渠道,往往感覺無從下手。買什么產品好,往往是聽宣傳、看廣告,到底該產品怎么樣并不了解。只要有親戚朋友買了,就去問問情況,感覺靠譜就購買,也不仔細研究考察該產品是否適合自己,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其實,還是從眾心理在作怪。很多人總認為“不是我一個人買了,要虧大家一起虧,反正倒霉的也不是我一個”,這樣跟風從眾心理的人不在少數。
專家支招:凡事還是應該自己研究和考察后再決定是否購買,人云亦云的道聽途說是靠不住的。理財產品紛繁復雜,如果自己不學習知識、研究考察,更容易誤入迷途,到時候后悔莫及。
短期安全 長期難保
還有很多客戶,就怕長期產品,總以為期限越長,將來風險的不確定性就越大。若是短期,風險就相對小多了。抱有這種想當然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所以,目前理財市場中,短期收益的產品更受客戶青睞,長期收益的產品就受“冷落”。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理財產品的風險大小和周期長短沒有關系,主要和承銷商、經營企業、投資渠道、資金安全性等方面密切相關。很多理財產品以“周期短、見效快、收益高”為口號招攬客戶,因此,投資者在購買前還是要看清理財產品的條款細節,再做購買決定。
專家支招:理財中其實應該更注重產品的平衡配置,期限長短的產品都應該配置。但是投資者更應該注意資金的安全性,周期長短倒是其次。
只看收益 不顧風險
“高收益”是銷售理財產品的法寶。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產品年回報是多少,其實,有些高收益率一看就值得打問號。
傳統壽險預定利率改革后,上限也僅為3.5%,分紅、萬能類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僅為2.5%,而投連險更是不保本的浮動收益。2012年保監會公布的《保險行業競爭力報告》顯示,保險行業平均投資收益率為3.39%,在如此收益水平下,分紅、萬能等壽險保單的普遍結算利率約在5%上下。
即便在今年保險投資渠道松綁、項目化投資產品不斷開發的情況下,各保險公司高收益產品預計結算利率也不過在6%上下。
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是精于算計收益,殊不知其間的收益計算都是預估的演示,并不能作為最后兌付的憑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不能只看收益演示,更多的應該關注資金風險,仔細閱讀相關條文中的風險提示。目前,不管是銀行的理財產品或是保險公司銷售的非傳統型保險產品,都會在產品說明書中有重要的風險提示內容。
另外,投資者還應該了解這些理財項目的資金運作渠道和方法,以及相關市場的動態和行情。要知道,無論多高的收益誘惑,一旦發生資金風險不能兌付,合約就成了一張白紙。
專家支招:不了解的事情不做,不清楚的內容不買。要理財,就要學習理財知識,了解理財中的風險。任何理財方式都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的高低不同。投資者在投資理財時,風險要控制在個人能承受的范圍內,遇到過高的理財產品收益時,一定要畫個問號,仔細了解后再購買。
不讀合約 只聽介紹
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會犯這樣的錯誤,只聽銷售人員講解,不親自閱讀相關合約,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尤其是在購買保險的客戶中,在購買前仔細閱讀條款的可謂鳳毛麟角。大部分的客戶都是想當然,然后聽銷售人員的介紹就決定購買了。
購買理財產品是一個商業行為,簽署的合約也要符合相關法律規定,一旦買賣雙方產生糾紛,只能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那么,這時雙方簽訂的合約就非常重要,它是將來法律判罰的基本依據。尤其是簽字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合約。很多人憑著對銷售人員的信任和個人的理解就認定合同的履約情況,要知道一旦出現與事實不符就很容易產生糾紛,甚至造成經濟損失。
專家支招: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涉及到合約內容的都應該仔細閱讀,尤其是需要自己簽字的,必須認真閱讀。不明白的不要簽字,簽字后就代表對產品條款認可,一旦產生糾紛就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貪圖便宜 吃虧上當
一些金融機構在銷售理財產品時,經常會在銷售時贈送食用油、金銀幣等小禮物以增加產品的吸引力。
如今,很多產品在銷售中都有各種利益返還,或者附加獎勵,目的就是促使客戶下決心購買。這時候,客戶要克服貪圖便宜的心理。
專家支招:對于那些便宜白占、好處多多的銷售方式要謹慎小心,要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中國保險報丘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