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業內普遍認為,銀行依然存在通過信貸擴張增加收益的沖動,而在經濟下行的形勢下,這一做法帶來的風險極大。從目前情況來看,內地商業銀行仍普遍存在期限錯配情況,如短期拆借長期化或拆短貸長情況。
3.8%、4.2%、5.0%,這是過去一個月,某家城商行發布的期限僅7天的保本型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以下文中收益率均指年化收益率)的變動情況。連日來,各家銀行紛紛祭出高收益理財產品解決資金燃眉之急,個別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甚至逼近10%,數據顯示,在售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率高于6%的理財產品已超過20款。
對“豐厚”收益,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別忘記了風險,已有一部分產品到期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另外,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也有不少“陷阱”,投資者需要擦亮眼睛認清,避免虧損時后悔莫及。
個別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逼近10%
“我行即日起至6月26日15時發售7天滾動型保本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5%”,廣東華興銀行本月24日給客戶的短信中這樣說,而在6月18日,該行的同一類型產品預期收益只有4.2%,6月3日的預期收益則為3.8%。
收益率“幾連跳”非個案
收益率“幾連跳”并非個案。招商銀行的一名理財經理對本報記者透露,該行近期已3次調整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了,“調整的主要是期限為1天和30天的產品,什么時候再調就不知道了”。
而建設銀行6月14日發行的名為“2013年‘乾元-保本型’第136期理財產品”,期限33天,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7.39%,創下了近期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新高。而該行的一款名為江蘇分行乾元保本型人民幣理財產品2013年第134期(機構)的33天期限機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更達9.878%。
據銀率網統計,截至昨日,在售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共計303款,其中預期收益率高于5%的占比達三成,預期收益率高于6%的理財產品達到23款。“截至2013年6月24日,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已漲四周,上周(6月16日至6月22日),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達4.58%”,銀率網統計顯示,一個月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上周大幅跳漲0.5個百分點至4.23%。
然而風險不可忽視。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6月21日至25日,有200款產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有4款產品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多為結構性理財產品。正在運行中的光大銀行“同享二號”中華精選投資理財組合投資5年虧損近30%。
高收益理財產品的三大風險
風險一:高收益產品起點高、不保本
建行江蘇分行乾元保本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認購金額起點高達50萬元,一般投資者無份購買。招行近兩日推出的同業存款理財產品,1個月內可獲超過8%的預期年化收益,不過投資起點為300萬元,且“不保本”。
分析認為,目前這種長短期理財產品收益倒掛、短期產品利率高企的局面到7月份就會改變,高收益難以持續,近期升幅較高的短期理財產品,屆時收益會出現較大幅下降。
不過,在售的產品中,適合普通投資者的、投資起點在10萬元以下、預期收益率高于5%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有接近30款,涉及工行、招行等大中型銀行以及部分城商行。
風險二:說明書含糊難懂 投資方向可變范圍大
記者比較多家銀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說明書發現很難懂。
比如最關鍵的產品投向一欄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太籠統,比如某國有大行昨日發行的一款預期收益率為6%的90天期限產品,其投資范圍一覽說明為“同業存款等符合監管機構要求的其他投資工具”。
“同樣是符合監管的投資工具,其風險差異巨大。比如銀行間債券市場流通債券和信托、PE股權募資比較風險就低很多。”一位業內人士稱,“這樣含糊的表述如何能讓人看懂,連一個基本的投資比例都沒有。”
二是不同風險等級資產的投資比例浮動范圍太大。比如昨日一款32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2%~6.4%的理財產品,其產品說明稱“投資貨幣市場、同業存款比例為20%~100%,其他資產為不高于50%”,同時,以上投資比例可在[0,20%]的區間內浮動。這意味著其他資產實際的投資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風險資產,這款產品潛在的風險還是比較高的。”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設計師認為。
不過,近期多數短期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都是銀行同業存款,實現預期收益率的概率比較大。
風險三:不同期限、品種產品說明書一個樣
“怎么除了期限和收益有變化,銀行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說明書都一樣啊。”市民張阿姨對記者抱怨。
記者查閱了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發現某股份制銀行網上所有產品(不同期限、風險評級)都是同樣一個投資比例。
比如昨日某股份制銀行35天、61天、92天期限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7%、7%、6.2%,三款產品的說明書都標明一樣的投資范圍。
“銀行資金緊張,我們的理財產品收益能不能實現啊。”多位市民有疑問。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除非發生系統性風險,根據已公布的數據,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在95%以上,市民大可不必擔心。”
揭秘
期限錯配埋兌付隱患
“貨幣是超發了,大量投放出來的資金卻沒有到實體經濟中去,而是被放到了銀行間拆借市場里逐利。”有專家分析認為。
截至2012年底,理財產品管理的資產規模已達7.1萬億元,理財產品的資產管理一般期限較長,預期對應的債務和短期特征實際上是不匹配的。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銀行依然存在通過信貸擴張增加收益的沖動,而在經濟下行的形勢下,這一做法帶來的風險極大。從目前情況來看,內地商業銀行仍普遍存在期限錯配情況,如短期拆借長期化或拆短貸長情況。
“也就是說,理財本來也是一種攬存的手段,資金來了以后就是一個資金池,資金池要找其他的投資項目,可能是信托,也可能是短期的流動性比較好的央票、國債、銀行同業拆解等定向去處,資金池是滾動循環地發行,滿足不同客戶時間的需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認為,一般想要收益率高的產品就需要期限長,但是客戶都希望流動性好一些,收益率高,就通過滾動發行來保證產品的兌付和流動性,“一旦后面的資金補不上,就會出現兌付風險。”
有分析認為,這種拆短貸長的情況在經濟處于下行趨勢時,錯配就會放大銀行經營風險,銀行應充分估計同業存款波動幅度,有效控制錯配情況發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銀行往往將資金放到同業拆借市場里利用長短期的利率錯配來操作,甚至讓資金在其中游走并獲取利益,而這種操作手法在央行不出手為其兜底之后,就引爆了銀行資金鏈供應不上,迫使銀行需要在貨幣市場上籌集資金,也惡性循環地引發了短期拆借利率上行的壓力。
名詞解釋
年化收益率:投資期限為一年所獲的收益率。實際獲得的收益計算公式為“本金×年化收益率×投資天數/365”。
結構性理財產品:一種通過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將存款、零息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與金融衍生品(如遠期、期權、掉期等)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綜合產品。產品結構書中表明有掛鉤國際投資品,如黃金、石油、農產品等和與其相關的股票、基金的投資類型的基本屬結構性理財產品。非結構性理財產品:與“結構性理財產品”相對,產品相對單一,投資方向相對確定。(資料:廣州日報)